第121章 我没什么条件(2 / 2)

郑重的交给方信:“这本1965年的德国《工业》杂志非常重要,据说里面刊载着我们即将引进的先进设备的详细制造和使用方法……”

“1965年的?先进设备?”

方信皱了皱眉头,接过杂志随手翻阅了一下,发现里面刊载的是一种造纸机械,属于四十年代后期的技术水平。

现在是1978年末,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,所以杂志也没有什么泄密的顾虑,介绍的非常详细,各种细节都有。

德国四十年代的机械,在七十年代末仍是被我们当做宝贝一样,甚至还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求……

方信心中深深一叹。

这个带着骄傲的文明从远古走来的古老国家,与世界的差距已经拉开了难以想象的距离,

如果没有改革开放,真的无法想象再过十年二十年,无形的辫子将会重新回到国人的头上,这个庞大而古老的文明将会被世界彻底抛弃……

“请两位放心吧,这个任务我接了,保证按质按量的完成。”

方信脸色郑重,缓缓点头说道。

在这里,方信没有提到钱,也不必提钱。

“太好了!”

赵海峰和韩志文相视一眼,俱都惊喜万分。

.原本以为,像这样极为稀缺的高级知识分子,身上一定都会带有某种傲气,提出一些什么条件也不算过分,

但万万没想到,方信居然毫不含糊的一口应下。

“你放心,小方同志,不管什么条件你尽管提,只要县里能做到的,一定帮你安排妥当。”

赵海峰拍着胸脯做出保证,热切的看着方信。

甚至他的心里还隐隐希望方信提出一些条件,这样也好踏实一些。

方信摇摇头:“我没什么条件,这份翻译工作并不难。”

“要不,我在县政府给你安排一个编制?”

赵海峰小心的问道:“按照科级待遇分配一套住房,同时把你全家都转为城市户口……”

“不用不用,我家里那边也挺忙的,这些不着急,年后再说吧。”

方信摆摆手,婉拒。

一千斤蝎子还在等着去抓,家里还有一大堆事等着去处理,现在哪有时间天天跑县里?

也只能搁到年后空闲之时再说了。

韩志文急忙提出另一套方案:“那不如这样吧,一般翻译工作的酬劳是千字三块钱,但你是徐专家都推崇的人才,那就按照高标准,千字十块钱跟你结算,你看怎么样?”

这个可以有!

方信心中略一盘算,一本英文工具书翻译出来,一般也就十万字左右,多的也二三十万字,

这样算来,翻译完一本书就能得到一千块到两千的报酬,

不少了。

这要是传出去,不知多少高级知识分子都会眼红的发黑。

虽然这笔钱在方信的财产结构中,也是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,属于可有可无的那种,

不过,账可不是这么算的。

对方信来说,钱不算多,可是这件事的意义非常重大,对于今后人生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