丞相大人的苦心(1 / 2)

丞相大人的苦心

陛下开始管事了。

北笙之地赈灾一事落下帷幕,北笙总督宣蕴贪污,钦差一番调查才得知,三年前北笙确实是有一处新建的水库,只是地下水才刚储存进去,水库就被冲塌了。

一百万两,落到宣蕴手里只余三十万两,她又克扣,最后只拨了一万两修建水库,最终修了个豆腐渣工程。

北笙干旱一案,牵扯出京官、地方官共三十余人等。

依照霍予晚的脾性,这三十余人,全部处斩。

朝堂之上,百官沉默。

杀便杀了,不诛九族都算是她们这位当今圣上法外开恩了。

可就在众臣缄默之时,一道清润声音打破这番寂静。

“臣有异议。”

丞相大人上前一步,微微俯身开口。

“爱卿请讲。”

凰椅之上,霍予晚的朱笔停顿,一个斩字只差最后一笔。

“陛下想以死刑震慑天下贪官,臣不敢妄言,可贪官何其多,斩了旧的,自有新的。北笙一案,牵连上下官员三十余人,这些人全部被斩,自有新官填补空缺,可谁人能保证,这些新官,便不会贪吗?”

北笙一事,让黎煦之意识到了奉国的危机。

她身处京都,能力再大,也不可能监督到方方面面。

京都被治理的井井有条,可奉国,不只有京都。

风调雨顺,安居乐业,只是一方的表象。

有一个北笙,就有第二个北笙。

有一个宣蕴,就有第二个宣蕴。

只是,还没有被揭露出来罢了。

“食民而肥不是一句戏言,北笙的官员已经被喂饱,可新来的官员,还空着肚子。”

空着肚子的官,就会想办法填饱自己。

如何填饱,自然是搜刮民脂民膏。

“那依爱卿所言,应当如何?”

霍予晚明白这个道理,可她的性格一贯如此,斩草除根,以儆效尤。

只是治理国家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事,一味的斩斩斩,治标不治本。

“臣以为,对于那些贪污数目较少的官员,可以给她们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。”

霍予晚看了她一眼,丞相什么时候这么慈悲心肠了?

“陛下,臣有异议。”

大理寺卿左言听到这里忍不下去了,不顾身边户部尚书的阻拦,打断了丞相的话。

“卿请讲。”

这还是霍予晚登基这么久,第一次看到朝堂之上有两个人开口的场面。

以往都是她一个人唱独角戏的。

“臣不赞同丞相大人所言。”

抿唇看了眼黎煦之的背影,左言言辞犀利。

“丞相大人说,对于贪污数目较少的官员给她们以将功补过的机会,那臣斗胆问丞相大人一句,多少数目算得上少?一百两还是一千两?”

“据臣所知,一两银子已经足够一名普通百姓一年的花销,那依丞相大人之见,一两银子可担得起这个划分贪污数目之多少的界限吗?”

群臣哗然。

若是一两银子就能化界,那不还是三十多个人都要斩首吗?

这批贪官,贪银最少的是一名小小县令,可贪污赃款也有两百两之多。

“北笙百姓流连失所,臣以为,这批贪官污吏若不全部诛杀,实在不足以平民愤。”

左言说完,便目光直直的盯着凰椅之上的霍予晚。

她的想法是同陛下一致的,丞相的那番话,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和那帮贪官一伙儿的呢。

“众卿何见?”

霍予晚看了眼站着不说话的黎煦之,两人的目光有一瞬间的交接。

面色不变,黎煦之的神情依旧内敛沉静,不知情的或许真的以为刚刚那番话是丞相大人的肺腑之言。

她要为贪官开脱,菩萨心肠。

要知道,当年仁王五马分尸的下场,她是没有阻拦过的。

“臣……赞同左大人所言。”

“臣……”

群臣左右摇摆不定,她们平日里是唯丞相马首是瞻,可今日之话题太过于敏感,一时还真不知该站谁。

“就依丞相之言,五千两为划分,贪污赃款五千两以上者,斩立决,五千两以下者,发配充军,其后代不可出仕。”

杀是杀不完的,那就取个折中的法子。

“……是。”

左言也妥协了,这样总比让那些贪官还继续留在官位上“将功补过”强些。

今日的早朝,实在是十年以来最热闹的一次。

也让众位官员有了新的想法。

看来她们的皇帝陛下还是管事的,也听得进去劝,不再像从前那样实施暴政。

“丞相大人今日是怎么了?居然为贪官开脱?”

“说的是啊,今日之事,实在不像她一贯的作风……”

“陛下也是,本以为独断专横的作风要一直持续下去了,没想到今日倒是难得清醒一次……”

“上次的赈济粮一事也有了成效,咱们的陛下也不是草包嘛……”

“嘘,小点声……”

下朝后,文武百官边走边低声议论。

唯有户部尚书丁居园磨磨蹭蹭的等了好一会儿,才等到黎煦之从殿内走出来。

“丞相大人为了我们的陛下真是操碎了心,不惜让自己陷入舆论之中,也要为陛下扭转在百官心中的印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