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在收到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间,雷震霆联系了留在南桥头的第三小队的官兵,还把三名特种兵派了回去,但是仍然没能赶得上,在三名特种兵返回南桥头之前,南岸的战斗就打响了。<bbsp;说得直接一点,哪怕是把“指-10a”部署在巴格x与巴士x之间,也无法同时监视两个方向,必须得有所侧重。
当然,大部分时候是侧重巴格x方向。
因为需要频繁调整雷达的指向,还要不断的调整飞行航线,所以“指-10a”在一个任务周期内的部署时间根本没法达到8个小时,通常在7个小时左右,由此导致在交接的时候存在大约半小时的空窗期。
针对这个问题,联军司令部做了安排。
主要就是,通过延长或缩短任务时长,把交接工作安排在不同的时间,让联合指挥机的部署变得无迹可寻。
没有规律,就能避免被敌人抓住漏洞。
不过,这也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。
虽然伊拉克的防空体系早被摧毁,所有远程对空警戒与搜索雷达均被摧毁,没办法掌握联合指挥机的动向,但是伊拉克军队能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战场信息,就有可能推测出联合指挥机的活动规律。
比如,纽兰共和国的侦查卫星一直在监视哈立德国王军事城。如果掌握了“指-10a”出动与返航时间,就能够推测出在什么时候交接。又比如,进驻波伊国,一直在边境附近巡逻的纽兰预警机,能够用雷达探测到在纳西里耶附近徘徊的“指-10a”,同样能够掌握其活动规律。
有纽兰共和国暗中支持,伊拉克军队肯定能够抓住时间窗口。
当然,那5辆装甲侦察车也有可能是来自幼发拉底河南岸的部队,只是在第173机步旅的突击部队逼近后,才从前沿撤下来,准备退到幼发拉底河北岸,跟那边的步兵部队一同守为幼发拉底河大桥。
不管怎样,在幼发拉底河的南岸,就只有一个加强的机步营。
哪怕阵仗搞得很大,兵力就那么一点,如果是强攻,肯定拿不下大桥。
等了十来分种,才收到了经过处理的雷达成像照片。
因为需要进行后期处理,比如让图片变得更加清晰,加上大家都看得懂的标注,所以耽搁了十多分种。
战斗已经打响,不过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。
在大桥的南端,桥头堡外面,整齐的摆放着5辆装甲侦察车。虽然看不出具体情况,但是事后标注的信息已经提到,这5辆装甲侦察车都已被摧毁,打头的那辆还是被反坦克导弹摧毁。
夺桥的3支特种小分队,各携带了1套单兵反坦克导弹。
因为是轻型反坦克导弹,所以射程不太远,在1500米以内,只不过用来对付装甲侦察车肯定是绰绰有余。
主战场在大桥北岸。
在南岸的战都打响之后,北岸军营里的伊拉克军队立即采取行动,派了一支连级规模的部队出来。
可惜的是,刚离开军营就遭到了伏击。
埋伏在军营外面的那个小队的特种兵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。
虽然在短暂的交火当中,伊拉克军队遭受的伤亡并不大,但是在锐气受挫之后,也只能退回军营。
关键就是,幼发拉底河大桥安然无恙!
也就是说,特种部队及时拆除了大桥上的炸药,至少拆掉了引爆装置,不然伊拉克军队肯定会在战斗打响之后炸掉大桥。
正是如此,丁镇南才在看到照片之后暗自松了口气。
只要大桥还在,那么一切都好说。
再说,特种部队已经挫败了伊拉克军队的锐气。就算是立即着手组织发起进攻,最快也需要半个小时。到那个时候,负责增援的空中突击部队已经到达,帮助特种兵巩固了桥头堡阵地。
只要不出意外,在南岸推进的机步营,将在大约1个小时后赶到。
伊拉克军队再能打,哪怕官兵全都是拼命死战,也不可能在1个小时内夺回幼发拉底河大桥!
只是,没等丁镇南高兴起来,通信参谋送来了最新消息。
在塞马沃西北,希纳菲耶东南大约80千米处,空中突击部队的直升机群在幼发拉底河北岸遭到伏击,有5架通用直升机被小口径高射炮或者单兵防空导弹击落,还有3架直升机受创。
虽然随行的武装直升机立即发起反击,消灭了伏击直升机机群的敌人,但是鉴于突击部队遭受了惨重损失,以即前方的情况不太明朗,第17装甲师已经让突击部队返航,在重新组织之后再去增援特种部队。
这么折腾一番,至少要耽搁3个小时!
丁镇南根本就没有多想,立即就给付卫民打了电话。
在问清楚情况,也就是空中突击部队是否能够继续战斗之后,丁镇南直接命令付卫民马上派出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,并且保证会提前安排空中力量,对直升机飞行线路附近的敌人进行空中压制。
随后,丁镇南让参谋对空中打击行动做了调整。
虽然付卫民随后就做出安排,让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在做好准备之后立即出发,但是耽搁的时间肯定无法追回来了,即便是一切顺利,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也要在一个多小时之后才能到达。
俗话说的,祸不单行。
等丁镇南处理好空中突击部队的事情,战场局面再次发生了转变。
在6点15分左右,也就是第一支连队在军营外面被打退之后大约15分种,伊拉克军队再次发起反击。
这次,出动的是整整一个步兵营。
还有十多辆装甲车。
虽然根据特种部队反馈,伊拉克军队动用的其实是武装车辆,主要就是用钢板加固,装上了重机枪的皮卡,没法跟真正的装甲车相比,但是这些车辆都搭载了重机枪,留在后方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。